中国创投集体踏空DeFi开启区块链落地
外汇天眼 APP 讯 : 公元 2009 年,化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元素,那一刻元素周期表中突然多了一位。
让客户满意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不断超越客户的期望值来自于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我们立志把好的技术通过有效、简单的方式提供给客户,将通过不懈努力成为客户在信息化领域值得信任、有价值的长期合作伙伴,公司提供的服务项目有:域名申请、网页空间、营销软件、网站建设、玛曲网站维护、网站推广。这种改变不是家里多了把椅子,世间多了粒尘埃。
而是这个新元素将和前 118 种元素一起组合,创造无法穷尽的新物种。整个世界换了幅模样。
我们将金融元素周期表多了一位后的世界,称之为 DeFi。
DeFi,即 Decentralized Finance,国内一般译为分布式金融或去中心化金融,主要指的是基于区块链公链技术搭建的金融系统。
从当下来看,DeFi 并不是主流,或者说离主流还差得很远。一般 DeFi 领域喜欢用 TVL(Total Value Locked,总锁定价值,也就是 DeFi 领域沉淀的资金总量)这个指标来衡量行业的发展,而今天,作为历史的高点,DeFi 领域的总锁定价值也不过 17.5 亿美金。17.5 亿美金这个数字不用解释,也都明白在传统金融世界里是完全不入流的。
但不妨碍这个如此之小的领域却吸引了一批世界最聪明的大脑加入,在整个互联网乏善可陈的今天,隔几天就会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拍手叫绝的创新项目落地。DeFi 虽小,却吸睛十足。
包括我们通证思维实验室从去年年底成立以来,也在 DeFi 领域下了重注。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团队、投资人、合作伙伴等各方面的质疑:
为什么押注 DeFi,这个判断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能不能真实落地?行业形势将会发生哪些转变?
所以本文将笔者对将自身选择的思路整理出来,与诸君共享,也希望能在中国大地上点燃更多的 DeFi 火苗,不在这次浪潮中缺席。
寻找时代变迁的基点——科技
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当我们要进行相关分析的时候,必须从中抽出一条脉络,否则一定被绕晕在迷宫里。而当我们探索新时代的浪潮,探索商业的兴衰时,也必须找到一个分析脉络,来进行断代的划分,来找到时代变迁的基点。
在这里,我喜欢一位老友诸葛霹雳的总结:人类历史本质上就是在不断地重复,新潮、复古,合、分。我们今天所热议的社会现象,其实几百年前都上演过,不过是换个时空再演绎一遍。而纵观历史,只有一样东西是真的一直往前改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向前,那就是科技!
我们把视角缩到近十年,移动互联网能够发展壮大,根本是因为智能手机的兴起。而在这里面又可以做更细的划分,有了定位传感器,才可能有后来整个 LBS 服务、O2O 产业;有了前置摄像头,才可能有美图、直播;有了陀螺仪,才有手机游戏更超脱的体验……
所以,当我们谈论时代变迁时,必须先了解基点是什么,哪个科技又往前走了一步。当我们谈论金融行业的变迁,谈论 DeFi 分布式金融时,也便一定要知道 DeFi 的底层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它和原有的金融到底有哪些不同?
在 DeFi 里,所有金融应用都值得重做一遍
显而易见,DeFi 的不同是运用了区块链的技术。
开放透明,自动执行,不可篡改。从本质上来讲,区块链增强了数据和算法的确定性。
而这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信任成本足够低
在传统金融里,我们相信的是一个公认的信用较高的主体,因为相信这个主体,而相信它所提供的服务。
我们相信银行,所以才敢将钱放在里边。对于新的金融应用,想要建立信任则变得很难,我至今还记忆清晰,支付宝刚诞生的时候,爸妈们的担心和抵触,他们也是近三年才正式相信并用起了手机支付。信用建立的困难变相抬高了金融创新的成本,所以传统金融里的垄断更为常见。
当然,人们难以相信也是有原因的,毕竟当你要使用一项传统金融服务时,要求你比相信你老婆还相信这个金融主体,但你又没有任何直接能力对这个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个现象在金融法规还不健全的数字货币领域更为常见,交易所实际控制人跑路,凭空造币砸盘等恶相比比皆是。
区块链从相信特定主体,过渡到相信代码。
任何人都可以看到 DeFi 协议的具体情况,和链上的资金流转情况,且明白这个基础规则任何人都无法随意修改。使得任何主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使用 DeFi 协议时,都不用担心中心化机构的作恶问题。这也便提供了一大片金融创新的热土。
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提到现有的 DeFi 协议,如 Maker、Compound 等开发团队都有超级管理员的权限,可以对协议进行修改,所以本质上还是相信了特定的主体而不是代码。
任何新时代的发展都有其过渡期,我们一定会在路上看到马车和汽车同时行驶的景象,但不妨碍那时的我们就可以判断,2020 年的 马路 是为汽车准备的。DeFi 行业早期,大家为了规避代码不完善等诸多风险,还保留着开发者账户,但不代表这是 DeFi 行业的未来。
交易成本足够低
DeFi 协议无准入门槛,去中介化,7*24 小时持续不间断运行。
对于个人用户来讲,我们无需等待金融机构漫长的审核、运转流程,即时反馈,即时成交;且没有中间一层层二道贩子,用户直接和对手进行交易,做到真正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对于企业用户来讲,以上架数字货币市场交易所为例,平均就得付出几百万人民币的成本,行业盛时曾经出现过四千多万人民币的天价,而在 DeFi 里,这一成本几乎为 0。
早期互联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以我的老东家 360 为代表的公司熟悉的 免费 模式,通过早期免费来大批获取用户,放水养鱼,后边再涨价收取费用,或者通过其它方式榨取利润,也被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所诟病。
DeFi 领域这个问题并不明显,因为 DeFi 协议基本都完全开源,任何人都有权力也有能力随时对这个协议进行分叉,也就是 copy 一个一模一样的协议。这样当协议收取不合理的费用时,过高的利润空间则一定面临被分叉,从而限制了协议的垄断,保持了 DeFi 领域交易成本一直足够低。
安全性更高
除了无需担心中心化服务器,以及中心化作恶的安全问题,主流的开源软件往往也意味着比闭源软件更加的安全。
安全性一直是 DeFi 行业高举的旗帜之一,但也同时是被诟病最多的。今年 4 月份 dForce 被黑客攻击盗取 2500 万美金,6 月份 Banlancer 被黑客攻击盗取价值 50 万美金,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型的黑客攻击事件上演,说好的安全呢?
然而,黑客攻击并不是 DeFi 独有的,只要是代码,就一定会面临漏洞。CeFi(集中式金融)领域的黑客攻击并不少于 DeFi,19 年 5 月,排名第一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币安便被黑客攻击盗取 7000 枚 BTC,价值约 3 亿人民币。
应对可能存在的漏洞,闭源软件通常的方法是投入重金招聘安全专 家并和第三方安全公司合作,不断优化升级自身;而闭源软件则是面向所有人、开发者、合作商、社区成员,从上限来讲会有比闭源软件更多双眼睛盯着,有更多人提交代码,经过长期不停的供给和漏洞修复后,通常比闭源软件更安全。
当然,这样的闭源软件安全高,通常是加了限制条件的,那就是使用的人数要足够多,开发者要足够多足够活跃。
所以,从当下的 DeFi 协议来讲,普遍都在婴儿时期,距离被称为 经典 开源软件,还有一大段路要走。但未来主流的 DeFi 协议,经过持续的攻击使用,从机制上来讲是比 CeFi 安全性更高的。
生态性
我们将传统金融里各个金融应用间的合作方式分为两类:
一类是产品层面的合作,我这里代销下你的保险,你那里代销下我的理财。这类是比较多见的,执行起来也比较轻。
另一类是协议层面的合作,最近几年开放银行(Open Bank ) 在推动的就是这个层面的事情,将银行的一些基础服务利用 API 的形式开放出去,使第三方做到即插即用。在开放银行正式落地之前,这类合作落地是很重的,往往需要双方的工程师来来回回很多次的对接,还有漫长的开发周期。
DeFi 协议一直被称为 DeFi 乐高,就是因为每一个基础协议就像 API 一样,没有准入限制,允许互相直接调用。这种互相调用组合的形式,就像乐高积木的搭建一样。
所以,不难发现 DeFi 的技术特性使它一诞生,就解决了传统金融里协议层面合作的问题。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麻烦的将传统金融开放化,为何不直接将金融业务在 DeFi 的世界里重做一遍?
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正在发生。针对借贷,出现了 Compound;针对交易,出现了 uniswap;针对衍生品,出现了 Synthetix ……
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金融协议,都在 DeFi 世界被重做了一遍。
有了基础的协议后,DeFi 的乐高特性体现的更生动。
一方面对于金融组织来讲,可以同时将多个协议打通来组建为新的金融产品来提供给用户;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讲,其发行的数字资产 tokenize 后,可以在交易、杠杆交易、借贷等各个协议间自由流动。
DeFi 里层出不穷的新物种
如果仅仅是将传统金融搬到区块链上来,我想还不至于在文章开头称之为 金融元素周期表中多了一位 ,DeFi 的性感之处在于它实现了传统金融里想都不敢想,即使想了也没有办法实现的,完全创新的新物种。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DeFi 领域的闪电贷(Flash Loan)。
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中,进行借贷,必定伴随着相应的抵押,无论是有实物的房抵车抵,还有没有实物的信用贷,本质上都有相应的抵押物。
闪电贷的神奇之处不在于快速放款,而是无需任何抵押物即可完成大额借贷。
我们都知道在公链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匿名无法追踪的,那怎么保证借款者的还款问题呢,这么大一笔款项他为什么不跑路呢?
因为闪电贷保证在一笔链上交易中同时完成借款、资金操作和还款这样一整个流程,这样如果用户没有还款,则前边的借款和资金操作环节也不会记录到链上,用户借款也就没有意义。
这样真正做到了无风险无抵押的大额借贷,极大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诸多链上 DeFi 协议间套利,就是闪电贷很好的使用场景。
DeFi 是现阶段公链领域最主要的真实落地
上述这些 DeFi 的优势,在前几年热议区块链时,大家或许都听到过类似的言论。但是过去几年真实的落地案例却迟迟没有看到,DeFi 真的落地了吗?为什么最先落地的是 DeFi?
这里我们先对区块链的落地情况做一个分析,近一年区块链落地基本分为两条路线:
一条我称之为渐进式创新之路。
主要将区块链作为多个主体间的数据库来使用,来减少主体之间的合作摩擦。这类目前主要的推动方是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等,主要的应用场景是供应链金融、电子政务、溯源等,主要运用的技术是联盟链。从我们调研实践来看,确实对原有业务有所改善,但改进范围属于渐进式创新的范畴内。
这类区块链公司,我更喜欢将其对标为传统 IT 领域的外包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笔者有幸在去年参与过国内的 IT 外包公司的收购,当时的价格是 8 个亿,不算低,但,是那个领域的天花板了。
一条我称之为颠覆式创新之路。
主要就是区块链公链领域的落地之路,立志于将区块链运用到全社会,改善生产关系。这条道路从来没人走过,行业早期落地难度大,也是只谈理论不谈落地的骗子丛生地带。加上前几年探索期行业走了一些弯路,很多人对这条路失去了信心。
前几年主要问题是大家对区块链落地速度过分高估,所以一上来就希望区块链全面颠覆传统互联网,那时候的热门是 Dapp,分布式应用。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Dapp 比起 app 效率降低太多,很多功能受限实现不了,效果上却没有明显增益。
区块链是一个通过降低单点效率来降低彼此间信任成本,从而提高全局效率的技术。所以像 Dapp 那样一上来想要把所有算法和数据都放到链上来的做法,自然不靠谱,不是所有的算法和数据都有很高的信任门槛,也有很多算法和数据对效率的要求太高,现阶段区块链根本无法满足。
而最需要降低信任门槛的,便是金融了。
且 Dapp 难以落地,还受限于链上链下打通的 硬链接 问题,这到今天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在金融这个范畴内,金融协议完全由人所创造,所以协议本身是完全数字化的,是可以轻松上链,或者说协议从创造的那一刻起就在链上运行。这里的硬链接问题可以理解为金融协议相关的资产维度,产权(token)与资产本身的链接问题。
2018 年我曾经特地撰文 做过分析,这里的硬链接可以拆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如何证明 token 与资产本身的一一对应问题,通俗的说就是怎么 证明你妈是你妈 ;一个是怎么保证 token 可以对资产本身完成绝对的支配,如现实世界中你能证明车辆是你的车辆,但被偷走后需要司法机关帮你维护权益,完成对自己车辆的支配。
我们会发现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资产本身必须具备两个特性:
a、比特资产(资产完全由比特构成,如音乐,相对应的是原子资产,完全由原子构成,如小麦)。比特资产也可以像金融协议一样,从创造的那一刻起就在链上运行,其 token 自然能做到可证的一一对应。
b、资产必须在特定网络中才有价值。区块链网络完全公开透明,对于小说这样的比特资产,虽然能证明作者的版权,但是用户可以不经作者允许直接阅读,无需额外支付即可获取该资产价值,即资产所有者对资产的支配权益受损。但是诸如社交、游戏中的资产,用户只有在特定网络中才能充分获取其价值,如游戏道具必须在特定的区才有意义,同样属性和外观的道具在一个没有玩家的区中,没有任何价值。
恰好,我们发现单纯的金融资产恰好符合上述逻辑。金融资产必然是比特资产,将金融资产从网络中拿出来,就是一个阿拉 伯数字,没有任何价值,比如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分叉 BTC,将 BTC 复 制一份。但是原有网络中的 BTC 价值万刀,新分叉的 BTC 大概率一文不值。
综上,不难发现,金融符合上述颠覆式创新的所有要求,逻辑上来讲是完全可以落地的。也便不难理解为何现在 DeFi 占去了公链领域的半壁江山以上了。
中国创投正在集体踏空
那么在 DeFi 领域,中国的发展如何?
三年前的时候,有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中国是落后者,所以后来步步被人掣肘;区块链时代中国已经积淀了很好的人才团队,跟欧美国家的步伐相比还有那么大差异吗?
那时候我还可以很自豪的回答他们,中国虽然在区块链基础技术研究上还落后于欧美,但在商业应用落地方面,不能说领先,也起码是并驾齐驱的。
但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两个世界的差异,明显的中国已经被远远地甩开。据 DeFipulse 统计,排名前十的 DeFi 协议中,没有一个中国的开发者团队;甚至整个表单中,中国的开发者团队都超不过 3 支,还都在靠后的位置。
创业者少的可怜,相应的投资机构也匮乏。海外的好项目投不进去,国内项目仅有的几个又看不上。无项目可投,投资机构进一步减少,相应的缺乏一级市场资金,项目创业也会受阻,中国 DeFi 的创投圈就正走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里。
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
一方面,中国的开发者社区不够成熟。现有的 DeFi 协议主要基于以太坊公链进行开发,这些 DeFi 协议的开发者之前也多都是以太坊的开发者。而以太坊核心社区成员以欧美为主,地域、文化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国内的开发者一直融入度有欠缺,从以太坊基金会得到的支持也不够。
另一方面,DeFi 的落地,是漫长且早期离钱较远的。能否落地,之前也一直是画了一个问号的,是直到今年才开始用户量、资金量各方面才取得大幅度的增长。而这些头部协议,已经默默耕耘了很多年,Maker 是 2015 年便成立的,Compound 是 2018 年成立的。
且 DeFi 协议的盈利模式,直到今天也不能说完全清晰,DEX(去中心化交易所)排名第一的 uniswap,现在是完全非盈利的。中国创业者的习惯是大干快上,快速攻城略地。而面对一个如此早期,且赚钱效应并不明显的领域,通常会先保持观望。
在全世界都跟随着 DeFi 领域的进展而高歌猛进的时候,中国创投却正在从集体缺席走向集体出局,很显然这个阶段和领域的缺失和断层正在形成。
DeFi 是必争高地,将打开数字化迁徙的大门
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行业的变迁那么简单。
金融业是万业之母,金融业的变迁影响和牵动着所有行业。谁掌握着金融的基础设施,谁就掌控着世界经济的命门。
多少国家比起美国提高其关税,更担心的是美国强制切断 SWIFT 系统的连接。毕竟切断 SWIFT 系统,无异于切断了一个器官连接身体的所有血管一样致命。
而现在,所有的金融基础设施都在向 DeFi 领域大迁徙。
从长远看,DeFi 撬动的,又不仅仅是金融。
它打开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组织关系数字化迁徙的大门。
网页题目:中国创投集体踏空DeFi开启区块链落地
文章地址:http://myzitong.com/article/cgce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