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系统微服务的简单介绍
微服务有什么作用?
维基上对微服务的定义为:一种软件开发技术-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架构样式的一种变体,它提倡将单一应用程序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
创新互联主营南充网站建设的网络公司,主营网站建设方案,app开发定制,南充h5微信小程序开发搭建,南充网站营销推广欢迎南充等地区企业咨询
微服务的最重要的单一特征可能是,由于服务较小且可独立部署,因此不再需要繁琐的行动才能更改应用程序中的一行文字。
在微服务模型中,组件是独立部署的,并通过REST,事件流和消息代理的某种组合进行通信-因此,可以针对该服务优化每个单独服务的堆栈。技术一直在变化,由多个较小的服务组成的应用程序随着更理想的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容易且成本更低。
使用微服务,可以单独部署单个服务,但是也可以单独扩展它们。由此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正确完成,微服务比单片应用程序所需的基础结构要少,因为微服务仅支持对需要它的组件进行精确缩放,而对于单片应用程序则不需要整个应用程序。
比如像HC服务网格是基于Istio及容器技术的微服务治理平台,以无侵入方式为多语言、不同部署形态的异构应用提供服务治理、服务监控和安全控制等微服务管理能力。能够将服务通信、观测与安全能力下沉到基础设施层,降低分布式应用开发复杂度,为应用运维减负,推动企业应用整体向服务治理平台迁移,提升IT系统的整体承载能力、高可用能力。
Windows Server 2012 简体中文版 Standard and Datacenter是2个版本吗 还是什么意思
1、是两个版本。
2、Standard是标准版,最多在两颗处理器上运行两个虚拟机。
3、Datacenter是数据中心版,最多两颗处理器上运行不限数量个虚拟机。
扩展资料
Windows Server容器是如何影响应用的:
1、容器并不仅仅是虚拟化应用的另外一个概念,它还改变了创建、开发和维护应用的方式。传统的应用业务趋向于一个整体,构成整体的所有代码、组件和服务都被完整地打包成一个程序来进行开发、部署和安装。
2、容器是云计算和DevOps环境的完美补充,它可以让虚拟实例快速增加——通常还是很大量的——而且可以在计算负载或者需求改变时再次减少。
操作系统厂家例如微软正在悄悄地认识到大规模、复杂的平台,例如传统的Windows Server并不适合作为专业的容器或者云计算环境,相反需要的是启动或重启更快的精简型、轻量级OS,它们会使用更少的计算资源并且需要更少的破坏性的修补。
3、容器还能将复杂的应用分割成组成部件,然后将每个部件(例如Web服务器或者数据库)安装到不同的容器中去。这些容器可以链接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应用。
这就是微服务的概念,这样子每个组件升级或者打补丁的时候并不会对其他相关联的容器产生影响。
5、这种以微服务为基础的应用架构还带来了更好的功能扩展性。当一个传统的业务达到了它实际的性能极限时,整个应用(以及它的所有组件)需要重新部署——还有整个相关的计算资源。
如果将相关的应用组件都放置到容器中,那么增加更多容器来解决瓶颈问题将会变得非常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以微服务为基础的应用发现Web服务器容器是它的性能瓶颈,我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增加额外的Web服务器容器来增加它的功能性。这样也允许了使用最小的计算资源来做扩展。
6、微软Windows Server 2016版本的Nano Server满足了这些需求。Nano Server着重于运行容器,而且报告称它的体积只有一个完整OS部署的5%。
它通过去除了GUI、32位系统支持、远程桌面支持、Microsoft Windows Installer和其他远程云计算基础架构不需要的辅助性服务来节省计算资源。Nano Server可以通过PowerShell和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来进行管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Windows Server
浅谈对微服务的一些思考
两年前,第一次真正接触微服务的概念,但也只是简单地进行了使用,当时技术栈主要是 Spring Boot,那时 Spring Cloud 也比较流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转向这套(甚至用 zookeeper 实现了简单的服务发现),理论上来说,用了 Spring Boot 再转向 Spring Cloud 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也认为 Spring Cloud 各种理念很高级,实现上也不错,也有 Netflix 等之类的大公司背书,而且和 Spring 天然集成的,使用起来还是比较方便。当时可能觉得其他的 RPC 框架:如 Dubbo 和 Spring Cloud 相比简直差了一个档次,可能大家都认为 Spring Cloud 是未来。
从第一家公司离职后,去了另外一家公司,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特点,这家公司的技术比较保守,基本还是十年前或者五六年前的技术架构。记得之前看过一本书上说过,技术不与时俱进,那就相当于自取灭亡,特别是技术驱动型公司,如果一直停滞不前,那就相当于你拿几十年前的武器和别人战斗,那结果自然是必然的。为什么技术要与时俱进,不是因为有了新技术就要去使用它,而是因为新技术往往可以提高业务的运转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成本。不过在这个公司待了两个月,还是觉得有可取的地方,第一点是对代码质量的追求,由于业务的体量和特殊性(大概是亿级),所以对代码有较高的要求;第二点是对微服务整体架构的深入,虽然这个系统没有上 Spring Cloud ,甚至 Spring Boot 都没有,还是很老的一个架构,但其中微服务的思想已经有了,比如服务的拆分,服务的水平扩展,基于 Dubbo 的一些服务发现和治理,整体来说已经算是不错了,但是也总在思考,感觉还是少了什么东西。
容器化和 CI/CD
后来又到了一家比较年轻活跃的公司,接触到 Docker 的大规模使用以及 CI/CD,也是在这里,形成了整个对微服务完整生命周期的理解。 Docker 其实流行也很久了, 但是真正线上使用的并没有那么多,最近随着 Kubernetes( k8s ) 的流行,更多公司也开始关注起来。
首先为什么服务要容器化,第一点是不再依赖于运行环境,只要有 Docker 就可以跑起来,无论你是什么发行版的 Linux 系统,还是 Windows,Mac。这有点像 JVM,屏蔽底层的细节,一次编写,到处运行,用在容器上就是一次构建,到处运行。第二点是容器化可以更好的进行持续集成,由于第一点的缘故,部署一个服务容器将非常快捷,这更加适合目前 devops 的理念。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简称 CI ,持续部署(Continuous Deployment)简称 CD,如果微服务不把 CI/CD 放在首位,那必然整个流程就是不流畅的。有些公司还是手动本地构建包,然后 上传 到服务器上跑起来,进行这样的人肉运维,人肉上线,要么考虑一下,是不是整个 CI/CD 有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 CI/CD 。其次 CI/CD 流程要做到每次构建自动跑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 API 测试,UI 测试等等,这些流程也没有自动化的话,也谈不上完整的 CI/CD。如果没有经过这些流程把包直接上传到服务器,不出问题,那应该要烧柱香,拜拜佛。
云原生应用和服务网格
云原生应用遵循 Twelve-Factor ,云原生应用是为了解决传统应用发布升级流程缓慢、架构复杂,可维护性差而提出的的一个思想集合,集中了 微服务,devops,云等多种思想。
云原生应用应用可以跑在任意一家云服务商上,也可以实现多家服务商同时使用,同时也支持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部署,这只是它的一个特点,更多的特点还是集中在解决传统应用面临的问题,如灰度发布,不停机发布,A/B Test, 快速回滚,服务治理等。
服务网格(Service Mesh)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但是核心思想并不新。Spring Cloud 以框架的形式侵入到程序中来解决微服务的各种问题,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效率最高,最灵活的一种做法。但是侵入性太强,而且只能 Spring 这套,异构语言的系统玩不转。Service Mesh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 sidecar 和 proxy,这样虽然性能上有些损失,但是扩展性却是比较灵活的,将这些基础能力(服务发现,服务治理,熔断限流,监控等)下放到基础设施中,做到对应用程序透明,是一个不错的进步。写业务逻辑不需要再去和这些东西纠结,代码逻辑也变得十分明朗。同时这样也解决了异构语言系统的问题,无论什么语言,都是可以完美的工作在一起,简直是一个完美世界。但是但是但是 Service Mesh 由于还比较新,目前还不能进行生产环境使用,就拿目前最流行的 Istio 来说,目前只发布了 0.8 版本,还不能实际使用,估计 1.0 也不行,可能得 1.2 才推荐生产,所以现在就面临一个困境,Service Mesh 是一个好东西,但是我们却用不了,呜呼哀哉。
Spring Cloud 和 Service Mesh
首先两者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Spring Cloud 是直接的方式,Service Mesh 是委婉的方式,这可能会造就两者之后的命运。如果目前已经上了 Spring Cloud 或者其他的,系统已经具有基础的服务治理能力,先不要考虑 Service Mesh ,要先去考虑容器化和 CI/CD ;如果没有太多的 历史 负担,则是可以考虑。
总结
技术发展太快,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盲目追风。当年的 SSH 也只剩下了 Spring,可是有人说 Spring 只能一个季节用,但是 Service Mesh 整年都可以用,好像很有道理。最后,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微服务的好处(优点)有哪些?
显然,随着系统复杂度的提升,以及对系统扩展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微服务化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除此之外,微服务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独立,独立,还是独立
我们说微服务打响的是各自的独立战争,所以,每一个微服务都是一个小王国,这些微服务跳出了“大一统”(Monolith)王国的统治,开始从各个层面打造自己的独立能力,从而保障自己的小王国可以持续稳固的运转。
首先,在开发层面,每个微服务基本上都是各自独立的项目(project),而对应各自独立项目的研发团队基本上也是独立对应,这样的结构保证了微服务的并行研发,并且各自快速迭代,不会因为所有研发都投入一个近乎单点的项目,从而造成开发阶段的瓶颈。开发阶段的独立,保证了微服务的研发可以高效进行。
服务开发期间的形态,跟服务交付期间的形态原则上是不需要完全高度统一的,即使我们在开发的时候都是各自进行,但交付的时候还是可以一起交付,不过这不是微服务的做法。
在微服务治理体系下,各个微服务交付期间也是各自独立交付的,从而使得每个微服务从开发到交付整条链路上都是独立进行,这大大加快了微服务的迭代和交付效率。
服务交付之后需要部署运行,对微服务来说,它们运行期间也是各自独立的。
微服务独立运行可以带来两个比较明显的好处,第一个就是可扩展性。我们可以快速地添加服务集群的实例,提升整个微服务集群的服务能力,而在传统 Monolith 模式下,为了能够提升服务能力,很多时候必须强化和扩展单一结点的服务能力来达成。如果单结点服务能力已经扩展到了极限,再寻求扩展的话,就得从软件到硬件整体进行重构。
软件行业有句话:“Threads don't scale,Processes do!”,很明确地道出了原来 Monolith 服务与微服务在扩展(Scale)层面的差异。
对于Java开发者来说,早些年(当然现在也依然存在),我们遵循 Java EE 规范开发的 Web 应用,都需要以 WAR 包的形式部署到 TOMCAT、Jetty、RESIN 等 Web 容器中运行,即使每个 WAR 包提供的都是独立的微服务,但因为它们都是统一部署运行在一个 Web 容器中,所以扩展能力受限于 Web 容器作为一个进程(process)的现状。
无论如何调整 Web 容器内部实现的线程(thread)设置,还是会受限于 Web 容器整体的扩展能力。所以,现在很多情况下,大家都是一个 TOMCAT 只部署一个 WAR,然后通过复制和扩展多个 TOMCAT 实例来扩展整个应用服务集群。
当然,说到在 TOMCAT 实例中只部署一个 WAR 包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不单单只是因为扩展的因素,还涉及微服务运行期间给我们带来的第二个好处,即隔离性。
隔离性实际上是可扩展性的基础,当我们将每个微服务都隔离为独立的运行单元之后,任何一个或者多个微服务的失败都将只影响自己或者少量其他微服务,而不会大面积地波及整个服务运行体系。
在架构设计上有一种实践模式,即隔板模式(Bulkhead Pattern),这种架构设计模式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隔离系统中的各个功能单元和实体,使得系统不会因为一个单元或者服务的失败而导致整体失败。
这种思路在造船行业、兵工行业都有类似的应用场景。现在任何大型船舶在设计上都会有隔舱,目的就是即使有少量进水,也可以只将进水部位隔离在小范围,不会扩散而导致船舶大面积进水,从而沉没。当年泰坦尼克号虽然沉了,但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做隔舱设计,只能说,伤害度已经远远超出隔舱可以提供的基础保障范围。
在坦克的设计上,现在一般也会将弹药舱和乘员舱隔离,从而可以保障当坦克受创之后,将伤害尽量限定在指定区域,尽量减少对车乘成员的伤害。
前面我们提到,现在大家基本上弱化了 Java EE 的 Web 容器早期采用的“一个 Web 容器部署多个 WAR 包”的做法,转而使用“一个 Web 容器只部署一个 WAR 包”的做法,这实际上正是综合考虑了 Web 容器的设计和实现现状与真实需求之后做出的合理实践选择。
这些 Web 容器内部大多通过类加载器(Classloader)以及线程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依赖和功能隔离,但这些机制从基因上决定了这些做法不是最好的隔离手段。而进程(Process)拥有天然的隔离特性,所以,一个 WAR 包只部署运行在一个 Web 容器进程中才是最好的隔离方式。
现在回想一下,好像自从各个微服务打响独立战争并且独立之后,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各自“活”得都挺好。
多语言生态
微服务独立之后,给了对应的团队和组织快速迭代和交付的能力,同时,也给团队和组织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实际上,对应交付不同微服务的团队或者组织来说,现在可以基于不同的计算机语言生态构建这些微服务,如图 1 所示。
微服务的提供者既可以使用 Java 或者 Go 等静态语言完成微服务的开发和交付,也可以使用Python或者 Ruby 等动态语言完成微服务的开发和交付,对于团队内部拥有繁荣且有差异的语言文化来说,多语言生态下的微服务开发和交付将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团队和组织内部各成员的优势。
当然,对于多语言生态下的微服务研发来说,有一点需要注意:为了让服务的访问者可以用统一的接口访问所有这些用不同语言开发和交互的微服务,应该尽量统一微服务的服务接口和协议。
在微服务的生态下,互通性应该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没有互通,不但服务的访问者和用户无法很好地使用这些微服务,微服务和微服务之间也无法相互信赖和互助,这将大大损耗微服务研发体系带来的诸多好处,而多语言生态也会变成一种障碍和负累,而不是益处。
记得时任黑猫宅急便社长的小仓昌男在其所著的《黑猫宅急便的经营学》中提到一个故事,日本国铁曾经采用不同于国际标准的集装箱和铁路规格,然后发现货物的运输效率很低,经过考察发现,原来是货物从国际标准集装箱卸载之后,在通过日本国铁运输之前,需要先拆箱,重新装入日本国铁规格的集装箱,然后装载到日本国铁上进行运输。
但是,如果日本国铁采用国际标准的集装箱规格,那么货物集装箱从远洋轮船上卸载之后就可以直接装上国铁,这将大大加快运输效率(日本,国铁改革后也证明确实如此)。日本国铁在前期采用私有方案时,只关注了自己的利益和效率,舍弃了互通,也带来了效率的低下。
所以,在开发和交付微服务的时候,尤其是在多语言生态下开发和交付微服务,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将互通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从而不会因为执迷于某些服务或者系统的单点效率而失去了整个微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
图 1 多语言的微服务生态
什么是微服务?
微(micro)就是指体积小,服务(service)区别于系统,服务于一个或者一组相对较小且独立的功能单元,是用户可以感知最小功能集。微服务是一种分布式系统解决方案架构。将单个应用程序作为一组小型服务,每个服务程序都在自己的进程中运行,并与轻量级机制进行通信。服务围绕业务功能构建。可以通过全自动部署机器独立部署。可以用不同的编程语言编写,使用不同的数据存储技术,并尽量不采用集中式管理。我在黑马程序员社区学到的,社区有很多学习视频,路线图什么的,感觉对学习编程的小伙伴很有用,想学习的可以看一下。谢谢你对我们的支持,希望我的回答能有所作用,欢迎追问,再次表示感谢!
微服务优点
微服务是一种软件架构风格,它是以专注于单一责任与功能的小型功能区块为基础,利用模组化的方式组合出复杂的大型应用程序,各功能区块使用与语言无关的 API(例如 REST)集相互通讯,且每个服务可以被单独部署,在微服务软件架构风格概念被提出来的初期,它具备以下三个核心特点:
1. 微服务为大型系统而生。 通常我们在系统架构设计上面临的问题都与系统的大小相关,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会带来系统流量压力和复杂度的上升,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成为架构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微服务架构设计理念通过小而美的业务拆分,通过分而自治来实现复杂系统的优雅设计实现。
2. 微服务架构是面向结果的。 微服务架构设计风格的产生并非是出于学术或为标准而标准的设计,而是在软件架构设计领域不断演进过程中,面对实际工业界所遇到问题,而出现的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架构设计风格。
3. 专注于服务的可替代性来设计。 微服务架构设计风格核心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如何便利地在大型系统中进行系统组件的维护和替换,且不影响整体系统稳定性。微服务带来的好处
独立的可扩展性,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进行横向或纵向扩展,根据业务实际增长情况来进行快速扩展;
独立的可升级性,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进行服务升级、更新,不用依赖于其它服务,结合持续集成工具可以进行持续发布,开发人员就可以独立快速完成服务升级发布流程;
易维护性,每个微服务的代码均只专注于完成该单个业务范畴的事情,因此微服务项目代码数量将减少至IDE可以快速加载的大小,这样可以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进而可以提高研发人员的生产效率;
语言无关性,研发人员可以选用自己最为熟悉的语言和框架来完成他们的微服务项目(当然,一般根据每个公司的实际技术栈需要来了),这样在面对新技术或新框架的选用时,微服务能够更好地进行快速响应;
故障和资源的隔离性,在系统中出现不好的资源操作行为时,例如内存泄露、数据库连接未关闭等情况,将仅仅只会影响单个微服务;
优化跨团队沟通,如果要完全实践微服务架构设计风格,研发团队势必会按照新的原则来进行划分,由之前的按照技能、职能划分的方式变为按照业务(单个微服务)来进行划分,如此这般团队里将有各个方向技能的研发人员,沟通效率上来说要优于之前按照技能进行划分的组织架构;
原生基于“云”的系统架构设计,基于微服务架构设计风格,我们能构建出来原生对于“云”具备超高友好度的系统,与常用容器工具如Docker能够很方便地结合,构建持续发布系统与IaaS、PaaS平台对接,使其能够方便的部署于各类“云”上,如公用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
网站栏目:windows系统微服务的简单介绍
分享网址:http://myzitong.com/article/hedgep.html